(相关资料图)
对于与异性结婚这件事情,算是LGBT群体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守主义势头已经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不可否认,相比3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LGBT的生存环境是有所改善的。至少,在年轻群体里,反LGBT的情绪在相对下降。但如果以10年时间为刻度的话,反而会有一种回到过去的趋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婚姻这个议题会以不断增加的频率出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对LGBT群体而言,面临的逼婚情况尤为严重。
一个LGBT个体,尤其是LG个体,选择同异性结婚,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一件幸事。但依然有很多人选择了这条道路。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情况会被称为骗婚,因为结婚的对象基本不知道对方LGBT的身份,反而以为是找到了一个信赖的、值得托付终身的所爱之人。偶尔也会有知道对方的LGBT身份,继续选择与对方结婚的。所谓『骗』,就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说提供了完全与事实相反的信息。欺骗很少时候会被认为是一种可接受的道德选择。而在婚姻,这种对人生有极大影响的事情上选择欺骗,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恶』了。『骗婚』这种情况,在从事体制内工作的LGBT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一个人要选择服从,服从于既定的规范,包括个人的生活道路选择。我有两个很熟悉的朋友,他们都选择了与异性结婚,且没有告知对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很巧的是他们也都在体制内单位工作。我其实很难过他们做这样的选择,并且一度很反感这种行为。但是我后来也能慢慢从这种反感的情绪中走出来,去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原生家庭对LGBT很陌生,甚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就是上学-工作(最好是体制内工作)-结婚-生孩子(最好还是个男孩)。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资助你上学、买房,反而到最后你要让他们的期待落空,无疑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况且,自己工作的环境,也对自己的生活选择有期待,如果长期保持不婚,会被视作一种『不正常』。更严重者,会被认为是对体制内『规则』的挑战。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是非常致命的,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在单位的社交活动。以前听到过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觉得现在用到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就比较恰当。不过有一个始终绕不开的事情,就是被骗婚者,他/她们在这件事情上是一个完全无辜的人,为何要为了满足另外一个人的道德、职业、家庭目的而卷入这场骗局之中?同时,『骗婚』者自己也并毫无代价,要与自己一个不爱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还要伪装自己去骗他/她,这种痛苦也非常人所能想象。这是一种难以抉择的道德困境,一方面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职业前途,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状态和另外一个无辜人的幸福。
但我不想把『骗婚』这个话题停留至此,始终躲不过的是对骗婚者的道德谴责和对被骗婚者的同情。当我们从一个更远的视角,把『骗婚』放在一个更广的环境下去观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刚才提到『骗婚』的动机,其实归结起来都是一种对LGBT生活方式的不认可、不包容。不与异性结婚生子,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或者说是对LGBT人群生活方式的歧视呢?我也是之前从别处看到的一种说法:因为他们没有威胁,因为他们不会让歧视者付出代价,因为无话语权,因为人少好欺负。这个不能完全解释其实的缘由,但是可以说明歧视没有办法终止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讲,『骗婚者』会构成一种『威胁』。只是这种威胁现在没有被广泛认知到。如果哪一天人们会意识到对LGBT的持续性歧视,会导致自己的亲属、朋友都有可能称为『骗婚』事件的受害者,那人们对LGBT的看法,可能会产生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可能会说,『哦,我们不要在这么歧视他们了,让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也挺好,免得祸及我的亲属、朋友』。也有可能会说,『这群人太坏了,骗我亲属、朋友,必须清算!』。虽如此,我没有办法预测哪种情况会是主流。
虽然写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有办法对骗婚这件事情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或者给一个我认为公正的评价。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让一个无辜的不知情者卷入骗婚这件事情,对他/她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导致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是简简单单的骗婚者一个人。倘若有一天大家都能接受生活方式选择的多元化,那骗婚这种事情可能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一天很远,不过我们还是要怀有希望。希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