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创新驱动 不二之选——长三角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启示①_热门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3-06-25 11:17:23

编者按

5月、6月,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6座城市考察学习。先进城市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路、经验做法、精神作风,令代表团成员深受触动。


(相关资料图)

今起,长江日报将陆续刊发“长三角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系列报道

● 展现先进城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闯过产业转型之关、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 记录先进城市以“十年磨一剑”之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坚守和定力;

● 探寻先进城市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积极作为;

● 解读先进城市思想解放、敢闯敢试,宽容失败、支持冒险,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创新文化。

敬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区域,也是与武汉联系最紧密的地区。

5月7日至10日,6月17日至20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两地考察学习。8天行程,6座城市,4场招商推介活动,30余处考察点位,拜会10余位企业家,风雨兼程,马不停蹄。目的清晰明确:探寻大湾区、长三角城市发展为什么好、为什么快、为什么强,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勇立潮头,让城市拥有生生不息的动力

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全部位居中国城市经济总量前十。但在经济强的背后,动力已变,城市的形象标签也更富于时代特征。

“张江药谷”。

上海,南京路依旧繁华,东方明珠依然巍峨,但她早已不是制造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的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是新时代上海的名片。在那里,上海光源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设施,直接支撑浦东“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新兴产业。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上海的赞誉和勉励。

迈瑞医疗展厅一角。

今年一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增速居全国前茅。主要得益于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27.6%、89.2%,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50万辆。从“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到“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崛起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迈瑞等一批世界级企业,脱胎换骨的深圳,生动诠释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

苏州工业园区。来源:视觉中国

苏州,被誉为“地表最强地级市”,2022年经济总量接近2.4万亿元,全国第六。但她靠的,不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旅游收入,也不再是乡镇企业非农化的苏南模式、传统的苏州制造,而是以创新为共同内涵的“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厚积薄发,是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势支撑。

广州珠江两岸。来源:新华社

广州还是四季花城,也是布局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创新广州。

杭州梦想小镇里的梦想长廊。

杭州还是人间天堂,也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GDP比重27.1%。

江北新区研创园。

南京还是六朝古都,也是拥有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金字招牌”的南京。(详见>>)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形态更新,使发展质量更高、更可持续、更加健康。这是先进城市的共同选择、不二选择,也是给代表团成员最直观的启示。

唯有创新,才能挺过转型之痛、闯过转型之关,让产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上海G60科创云廊。来源:新华社

新动能不是从天而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常规性长期性关口。

投资驱动难以为继,人口红利逐渐衰减。长三角、大湾区城市更早进入转型阵痛期,开启殊为不易的转型之路。

2008年起,上海经济增速连续7年低于全国水平。重工业拉动作用不再明显,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产能过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转型势在必行,要选择的是主动还是被动。上海决定:主动转型,忍痛转型,摆脱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0多年过去,历经“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3个规划期,张江科学城、“大零号湾”、G60科创走廊、杨浦科创带,上海科创中心正形成东西南北四大创新格局,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为先导和重点的“3+6”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并着眼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2022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2%左右。上海产出的工业机器人,超过全国产量的四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上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来源:新华社

产业转型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大科学设施,从2016年以前的一个,变为而今已建、在建和规划的12个。全市形成了由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00多家市级中心、2000多家区级中心组成的三级关键技术攻关网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是制度和机制创新。“负面清单”、“营改增”试点、“一网通办”等上海样本,变成国家文件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各区都竞相把最好的资源配给最有潜力的科创企业,培育出2000多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转型对传统产业而言,不是被抛弃,而是重获新生的机会。通过数字化、技术化改造,一度被认为落后的产业、企业,照样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

芯片是心脏,软件是灵魂,硬件是躯干四肢。位于南京软件园的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机器人的躯干四肢正是来自于江苏强大的传统制造业的支撑。

“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淘汰的技术。”苏州创新资源本来相对贫瘠,但他们与国内外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全球设立35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在苏州联合成立各类创新载体,短短数年走完制造业升级之路。其中,昆山市3年实现25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让传统汽车零配件产业等焕发新生。儿童车市场占有量全球第一的好孩子集团,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转型之路,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宋郑还感叹:“创新就是自己给自己签发的一张全球通行证。”

唯有创新,才能摆脱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让老城区焕发盎然生机

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另一个关口。简单来说,就是没地了,污染不起了,怎么办?

对老城区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紧迫。大规模土地开发已无可能,城市更新亦面临资金平衡的大难题,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危险不再是杞人忧天。

广州海珠湿地。来源:新华社

海珠区是广州四大老城区之一。一度作为老工业区的海珠,背负的是“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名声。短短10年间,依靠广交会世界级会展群的形成、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崛起,这颗“海上明珠”顺利完成蝶变。其中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先后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高新区、省经开区等国家级牌子4个,省级牌子7个,集聚企业超3.4万家,2022年实现营收4040.24亿元。

中心城区是否只有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条路可走?广州同样在积极破题,规划工业重返中心城区。比如,海珠区提出发展研发型、技术型的都市工业,推动工业上楼。越秀区依托区内丰富三甲医院资源,提出发展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在位于该区中心地段的10亿元写字楼——中华广场,挂牌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分园。

南京秦淮硅巷青年创新港。来源:新华社

以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全新优化,是南京主城核心区——秦淮区突破空间限制的选择。近年来,秦淮区持续聚焦特色产业,逐步构建起“白下高新区+秦淮硅巷+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积极发展车联网、物联网、电子信息、通用航空、数字经济等产业。

杨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辖区内高校云集。近年来,历经艰难转型,厚重的工业遗存与时尚的创新园区正融为一体,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绿道、跑步道、骑行道绵延,“工业锈带”成为了智慧新城、生活秀带。

大湾区、长三角之行,除了澎湃的创新活力,令代表团成员叹为观止的,还有各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绿化精细精致,钱塘江、黄浦江、珠江两岸如诗如画,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交相辉映、相融相促。

(文:长江日报记者刘林德 郑汝可 黄琪 图: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胡冬冬 郭良朔)

【编辑:王戎飞】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