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海南周刊丨班帅信俗在海南

来源:南海网    时间:2023-03-27 17:15:17

研究海南民间信俗可以认知海南人的过去和现在。除了源自中原大地的关公庙、孔庙等,海南民间信俗最显著的特点是——“满天神灵”,有“一村一庙”的说法,也有一座庙内供奉十数个神祇的现象。这些神灵要么来自民间神话,如雷神、福德正神、观音等;要么属于祖先崇拜,如海口市海甸岛的郭子仪庙、黎母山的黎母庙等;要么是神格化了的本地或与海南有关的历史人物,如冼夫人、妈祖、路博德、马援和王佐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灵山祠(六神庙)里的“六君宣化”古牌匾。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有一类庙比较特殊,既不具有全国普遍性,也不属于祖先崇拜,譬如班帅庙。海南的班帅庙主要分布在海口,据不完全统计,该市约有100座班帅庙,近4成位于羊山地区,其中有的是独祀,有的与其他神祇合祀。

肇始于海口南渡江东灵山

在海口市人民公园里,便有一座班帅庙。其实只能说它曾是座“班帅庙”,因为目前只剩一座山门了。这座班帅庙的山门修得很巍峨,三门四坊,石雕精美。这座曾经的庙宇在明代的正德《琼台志》中有记载:“班帅堂,在大英村(人民公园历史上属于大英村,公园便是依此村所在的大英山而建成)。其神即灵山祠第六位也。”

根据这条记载,这座班帅庙应该是从灵山祠分出的,班帅是灵山六神之一。这里所提到的灵山祠,《琼台志》也有记载:“灵山祠,在灵山,宋元旧祠‘灵山’‘香山’‘琼崖’‘通济’‘定边’‘班帅’六神。国朝洪武初,知县李思迪重建。”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的“灵山祠”,源自美兰区灵山镇,里面也供奉着班帅。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那这班帅是谁呢?是投笔从戎、出使西域,被封定远侯的那位班超吗?

海口市长流镇的班帅庙楹联赫然写着:“班帅功勋扬西域,超公英德冠南邦。”按海南庙宇楹联藏头的习惯,根据这副楹联,那“班帅”便是班超无疑了。

再看永兴镇儒学村班帅庙的《重建儒学坊班帅庙宇序》的碑文:“儒将班帅,忧国虑民,立兴国安邦之凌云壮志,投笔从戎。远征匈奴,立功西域;威光凛然,律令严明。为汉室除强暴,为黎民求祥和。护国佑民,御灾禳祸,丰功伟绩,永垂青史,英名铭刻后世。”据此碑所记,基本可以推断海南岛所祀“班帅”即是班超。当然,也不排除后人附会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班超既不是全国普遍性祭祀的神祇,也不是海南本地的历史人物,他“通”的是西域,也没来过南海,跟海南有什么关系呢?上述碑文当然可以解释这一切源于“英雄崇拜”,但这也仅是一家之言。

对此,明代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所写的《重建灵山祠记》中也有过探讨:“山(指灵山)有二祠,一祀神有五,一祀神一,乡民遇疾疫,祷者均无不应,春秋率众祀之惟谨,然皆莫考其履历。其在宋元时已封,曰灵山,曰通济,曰香山,曰琼崖,曰定边,曰班帅,皆有大王之号,遂称今名,而所祀惟一神者,盖班帅也。”原来,供有“班帅”的“灵山祠”,在明代中期以前本有二祠,其一供五神,另一单供班帅。但关于这“六神”的起源,涂棐也表示“皆莫考其履历”,即无法考证他们的来历。

笔者认为,除去基于“英雄崇拜”的可能性外,或许还因为历史上海南岛上的某类人与班超存在某种情绪上的互通。

回望班超的一生,戎马天下,声名彰彰,镇守西域的三十一年是功业彪炳的,但同时也是孤独的。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其以久在绝城,年老思土,上疏乞归,有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种情绪恰恰与因各种原因从岛外进入岛内的官员或军卒产生了共鸣与互通,被流放至崖州的北宋宰相卢多逊就曾将自己与班超类比,在《朱崖谢表》中写道:“班超生入玉门,非敢望也;子牟(魏公子牟)心存魏阙,何日忘之?”

那些与卢多逊一样的流寓谪官,想起班超,便是照见了自己,照见了故土,同时他们也期望着能和班超一样,终能踏上回家路,解了心中的思乡之苦。这种情绪上的互通,也许正是班超信仰起于海南的原因之一。

海口市人民公园内的班帅庙遗迹。何杰华 提供

丘濬《投笔记》推动班帅信俗

那么,为什么海南岛会有如此之多的班帅庙呢?又是因何而兴起的呢?

依据《琼台志》的上述记载,说明最晚在宋代和元代时期,海南岛上便有了纪念班帅的庙宇,至于班帅庙在海南岛的兴起,可能跟明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

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便是海南岛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级别的读书人丘濬。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便有一部传奇话本《投笔记》,讲的正是班超投笔从戎、建功封侯的故事。在话本的结尾处,有一首赞诗:“汉家人物班门最,美誉昭昭重青史;事业掀天夸仲子,文章盖世羡难兄。姆孀有操旌当代,妹节无暇式后庭;更有贤妻全妇道,传奇千载著芳名。”

话本一经问世,便陆续被编排为昆曲、川剧、湘剧等多种剧目。据《琼剧志》记载,在明末清初,《投笔记》被改编为海南方言土语唱本在青楼唱演,琼州木偶班也曾用土戏腔调演绎此剧。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有人在府城西门创办“鼓楼剧本承印社”,《投笔记》便在被印刷之列。

综上所述,结合《重建灵山祠记》及《琼台志》的相应记载,可以判断“班帅”信仰在海南岛的缘起最迟可以追溯至宋代,基本上可以确认“班帅”便是班超。海南岛的“班帅”信仰与英雄崇拜有关,也与曾经流寓至此的失意古人有关。而海南人丘濬《投笔记》的创作与唱演,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此信仰在海南岛的逐渐兴起。

但是,海南民间也有另外一个传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班帅并非彼班超,而是冼夫人手下的一员干将。民间传说称,早在南陈时期(557年—589年),有六位结拜兄弟随冼夫人来到灵山(原名黑山)剿匪而不幸遇难,后乡人为感恩其六人为守护地方安定英勇献身,便建祠来纪念他们。不过,这一说法目前尚无更多可以支持的有力证据。

这个传说与海南部分民间信仰的起源有类同之处,如央视专题报道过的琼海108公,便是纪念曾勇敢闯海而不幸遇难,终成守护渔民之神的108位海南渔民兄弟。将人“神格化”,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的惯常做法,始为纪念,后演变为祭拜,崇拜的既是神格化前的“人”身上的品格与精神,又是对神格化后“神”的力量。

海口部分班帅庙

灵山祠(六神庙,源头)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

班帅庙(遗址) 海口人民公园

班帅庙 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丰盈村

美党墟班帅冯元帅庙 海口市秀英区142县道东30米

精卫娘娘班帅庙 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扬亭东村

班帅庙 海口市龙华区滨濂村

梅仙庙 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美楠村

班关古庙 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富屋村

班帅公庙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玉喜村

班帅侯王庙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城村

四境主庙 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云庵村

侯王庙 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石岩村

整理\何杰华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