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焦点!应对“烂场雨” 保险需打好组合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3-06-15 07:49:15


(资料图)

□汪振春

在“三夏”关键期,河南省部分地区多日阴雨,小麦出现倒伏、发霉、发芽等情形,受灾农户小麦种植的收益受损。当地政府部门连续发布多项通知要求做好保险理赔服务,保险业积极行动,全力帮助小麦抢收。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的粮食生产不仅直接关乎农民“饭碗”,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本次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过程雨量大等特点,为做好灾情应对,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财政厅、河南银保监局先后紧急发布通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灾情摸排,提高理赔效率;优化保险服务,强化减灾防灾。

春争日、夏争时;麦熟一晌,龙口夺粮。灾情就是命令,保险机构闻令即动,第一时间响应政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护航夏粮抢收。比如,中国人保累计承保河南省冬小麦逾1200万亩,各属地分支机构快速奔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开展理赔服务。截至6月1日,已投入查勘人员1540人、查勘车辆786台、无人机7架,并聘请农业专家111人;其他保险公司也通过组建工作组、派出工作队下沉一线,及时高效做好小麦保险理赔,确保受灾农户生产生活稳定。保险业的全力以赴、协同作战,有力发挥了保险保障的机制作用,为广大农民撑起了“暖心伞”。

每一次灾害,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演习。防范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保险业也不能置身事外。对于灾害的防范处置,更有必要及时总结和思考。比如,对照其他地区和先进经验,我们的保险保障是否充足?在气象科技应用上,我们是否充分运用、有效发挥作用?在协同作战方面,我们还将怎样做好风险减量、实现共赢……只有少一些“想不到”,多一些未雨绸缪,防灾减灾的堤坝才能更坚实、更牢靠。

一方面,要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供给。近年来,江苏多地结合辖内小麦、水稻等主粮在收获期常常遭遇连续降雨的情况,建立农业保险险种创新孵化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水稻、小麦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产品,通过“政策险+商业险”的保障模式,提升保险保障水平,有效帮助农户避免因自然灾害导致小麦抢收成本上升造成的收入下降。这样的经验和产品,对于有着同样遭遇的地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要加强对核心要素的提炼,把可复制、可推广的内容结合区域实际,开发设计新险种,以更全面、更丰富的产品体系惠及广大农民。

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应用和内外部协同。加强风险减量管理,必然要求密切与气象、农业等部门的互动,推动气象科技赋能农业走深走实,助力各式气象“黑科技”在田野大显身手,及时预警,协助农户排查风险隐患,做好低洼农田防渍排涝等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衔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农业专家做好粮食测产定损和理赔工作,以快捷高效的服务切实保障好农民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